雨后暮春,晨光初绽。5月7日,台北投资公司董事长王德志一行踏着沾露的青草,深入华茂绿化分公司改革一线调研。从苫盖拆除现场到模纹修剪班组,从老班组的干劲焕发到新承包人的躬身力行,一幅以“片区承包”为笔触绘就的改革画卷徐徐展开。
草帘飞扬处,承包激活“一池春水”
在汇晶路作业现场,三个班组正协同拆除8500平方苫盖草帘。工人们动作利落如春燕衔泥,不到三小时便完成任务。“承包后咱们像给自己家干活!”佟圩路班班长李大信抹了把汗笑道,“以前按点收工,现在遇到突击任务主动加班加点。”身旁的陈洪光指着码放整齐的草帘补充:“这些都要入库复用,就这一项废旧材料利用就能省10000块。”
数据印证着变化:自推行承包制以来,该公司通过工位定编、动态清退“超龄”“带病”人员,累计减员27人,节约人工成本超百万。正如绿化分公司经理范晓宝所言:“承包不是甩包袱,而是让每片绿地都变创效阵地。”
东方大道上,从“执行者”到“经营者”的蜕变
移步东方大道模纹修剪现场,龙柏造型如云霞流泻。东方大道班班长孙中学手持绿篱机介绍:“我们团队除了精心管养95万平方米的绿植,还想方设法承接开道口、合同外的绿化养护,额外创收10万余元。”这正契合公司“养护+创收”增值服务模式,使团队收入与创效深度绑定。
曾在机关驾驶岗的孙银,如今已是绿地片区承包人。他带领团队优化作业流程,使人均效能提升30%。“现在既要管生产安全,还要算成本账、市场账。”孙银的转型正是改革“让听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”的生动写照。
平山路标杆,党员干部的“身份革命”
调研最后一站,平山路承包班组的运输车轰鸣声中,一个熟悉的身影引人注目——原公司管理人员孙杰正与工人合力搬运草帘。主动放弃管理岗的他坦言:“承包制让收益与责任对等,我们除了日常养护,还挤出时间带着团队积极拓展新业务,力争年创收50万。”
在党建引领下,党员突击队利用周末开展义务劳动,累计减少外雇工支出一万余元。正如支部副书记苏玲所说:“改革不仅要算经济账,更要凝聚人心账。”
改革者说,擦亮“三精化”金字招牌
“一季度完成产值420万元,利润200万元左右。”范晓宝汇报时底气十足。这份底气源于“包干底数、开源节流、盈利分成”的承包原则:五个片区通过认标竞标选聘带头人,将养护责任、成本控制与收益深度绑定。
王德志董事长在调研中强调:“改革永远在路上,要继续深化‘组织精健化、管理精细化、经营精益化’,让绿地变效地、劳者多得利。”日轮当午,春风掠过新揭的草坪,改革的气息正随着青草芬芳沁入人心。
(北宣绿化)
撰稿:苏玲
校对:房金鹤
责任编辑:孙小玲